漫步展覽會

2013413日是偶像日。

偶像是大提琴家 Sol Gabetta(修兒‧嘉碧妲),阿根廷人,1981年生,10歲起就獲獎無數,2010年獲選為《留聲機》(Gramophone)雜誌之年度新秀,目前定居瑞士,任教於瑞士的巴賽爾音樂院(Basel Music Academy)。這次與NSO合奏拉羅(Edouard Lalo)的大提琴協奏曲(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),指揮則是台灣出生目前任美國哈特福交響樂團(Hartford Symphony Orchestra)音樂總監的關琦安。指揮也是女生,兩個年輕女生的合作,很有賣點。本以為應該滿座才對,但賣座應該只有八、九成,出乎我的意外。聽有人提到,應該是學大提琴的人口不多的緣故。但無論如何,我個人覺得,聽到這場演奏的人,應該都是受幸運女神眷顧的人。

 

上半場開場的曲目為佛瑞(Gabriel Faure)的《佩利亞與梅麗桑組曲》(Pelleas et Melisande Suite Op.80

佩利亞與梅麗桑德的故事是比利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(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1862-1949)於1892年出版的劇作。故事大要為:

阿勒曼(Allemonde,有日爾曼,也有全世界的意含)王國的孫子戈洛德在森林打獵時,因為森林中的大霧而迷了路,在泉水邊,他遇見了哭泣的女子梅麗桑,戈洛德把她帶回城堡並娶她為妻,為梅麗桑戴上了婚戒。但後來戈洛德同母異父的弟弟佩利亞與梅麗桑相遇並成為好友,戈洛德因此醋意大發,深信他們2人為一對戀人。戈洛德因此把佩利亞拉到城堡的地洞中恐嚇,戈洛德還傷害梅麗桑。後來戈洛德更聽到佩利亞向梅麗桑吐露愛意,戈洛德因此把佩利亞殺死,梅麗桑則逃走,逃走中梅麗桑則為戈洛德生下一個女嬰,但梅麗桑也隨即斷了氣。

許多作曲家都以這部作品為題材而寫作音樂。佛瑞則於1898年受託為戲劇配樂。1901年佛瑞於該配樂中挑選了〈前奏〉、〈紡紗女〉、〈梅麗桑之死〉改編為組曲,又於1909年出版時添加了第三首〈西西里舞曲〉,不過這首名作並非專為本劇而作,而是佛瑞於1893年的舊作。

本曲是優美的樂曲,不過覺得NSO在關琦安的帶領下演奏得過於輕柔,雖然是短曲,但仍讓人昏昏欲睡。

 

第二首即是嘉碧妲與NSO合作的拉羅《大提琴協奏曲》。

依據樂冊介紹,本曲創作於1877年。

19世紀的作曲家普遍對大提琴的掌握不足,且因大提琴較難在大編制的樂團中有效地表現,這些阻礙,都讓19世紀前半的大提琴協奏曲少能通過歷史的考驗。但拉羅的本曲卻通過考驗,成為繼舒曼、聖桑之後的經典名作。

19世紀後半的法國作曲家們刻意避免華格納的影響,但卻不拒絕西班牙風味的摻入、俄國音樂的接納,蔚成法國音樂的獨具一格。拉羅與拉威爾都具有西班牙血統,使他們的音樂中也使用西班牙風格。本曲第三樂章就洋溢著西班牙的強烈韻律感。

之前在DVD上曾看過嘉碧妲的演出,知道她的個子不高,但能量感十足。今晚她穿一襲露背與肩的艷紅長禮服出現在舞台上,及肩的金髮,白皙的雙臂,一下子就吸走了所有人的目光。指揮關琦安雖然也是女性,但穿著十足男性化,黑色長上衣、黑色長褲,在一片黑色調穿著的樂團演出者中,關大師的指揮棒一揮落之後,關大師就消失在觀眾的視線中,而嘉碧妲則吸走了所有的目光,當大提琴弓滑下時,舞台上彷彿只有嘉碧妲一個人。

拉羅的大提琴協奏曲節奏感十足,嘉碧妲身體也隨著節奏韻律而擺動,但比較起來她的擺動幅度並不誇張,而是適度。及肩的長髮不時飄到琴頸前,她總能適時地於左手按壓指板的空檔時以左手將長髮撥開,左手撥髮的同時,右手卻仍能以琴弓從容地拉著琴弦。以我這個外行人看來,這是優雅的特技。

嘉碧妲演奏時,我的靈魂是被她的琴音及外在形體所吸引而跟著走的,這就是陶醉的意思吧﹗心想,這是繆思女神降臨凡間。

安可曲是一首我從沒聽過的曲子,演奏其間嘉碧妲還以「啊」聲與琴音應和,我當場想到了古希臘海妖席倫絲(Sirens),席倫絲擅於唱歌,她總是在岸邊唱著淒美動人的歌聲,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。當然,嘉碧妲絕對與海妖的形象相距甚遠,但她的歌聲確實讓我想起海妖,而且也讓我深深被其吸引,足以牽引我的心到任何地方。

後來查了半天,在NSO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有粉絲提供了以下的訊息:「安可曲是Peteris Vasks The Book 中的第二段Pianissimo,是作曲家特別為Sol 量身打造---因為Sol 喜歡唱歌!」這也讓我在Youtube上找到一段嘉碧妲演奏此曲的影片: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wuCBFql3ac

 

下半場第一曲為拉威爾(Maurice Ravel),《小丑的晨歌》(Alborada del gracioso

本曲為拉威爾的鋼琴曲《鏡子》(Miroirs)的5首小曲中的第4首改編而成的管弦樂曲,作為鋼琴曲,本曲也是5首曲子中最常被鋼琴家單獨拿出來演奏的作品。

故事情節為:卑微而受人輕視的小丑,在清麗的早晨,於思慕的少女家窗下彈著吉他,唱著哀傷的情歌,但他的歌曲並沒有得到任何回應。

依據樂冊解說,曲名的「小丑」源於西班牙的戲劇丑角,「晨歌」則是情人於午夜幽會,在黎明之前不得不分開的情歌。

以拉威爾的西班牙血統,故事情節背景,想當然爾,本曲是首西班牙風情的悲傷情歌。

 

最後一首是本場演奏會的標題音樂,是由拉威爾改編自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(Modest Mussorgsky) 的鋼琴曲《展覽會之畫》(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)而成的管弦樂曲。

穆索斯基作本鋼琴曲的動機是他接到好友建築家哈特曼的死訊,傷心之餘,隔年前往聖彼得堡美術學校參觀其遺作特展,他從這裡面所展示的超過4百件設計圖、素描與畫作取得素材,依此進行鋼琴曲的創作。

拉威爾則將本曲改編為管弦樂版本,但不只拉威爾曾將此曲改編為管弦樂,還有其他作曲家,但仍以拉威爾改編最為著名。

拉威爾是於1922年受指揮庫塞維茲基(Serge Koussevitzky)委託而改編,共由庫基維茲基於19221019日指揮在巴黎歌劇院初演。

拉威爾的編曲版,除了省略掉原曲中的第7曲〈里摩市場〉前的〈漫步〉以外,大致都相當忠於原曲。

整個作品是由附有標題的10首小品,以及稱為〈漫步〉的導入部或間奏穿插其間所構成。被穆索斯基稱為「漫步」的音樂,就是表現在展覽會場中觀賞每一件展示品之間走動時的漫步,穆索斯基曾解釋說:「每一個漫步也表現出自己的面目表情」。

「漫步」(Promenade

第一曲「侏儒」(Gnomus

「漫步」

第二曲「古堡」(Il vecchio castello

「漫步」

第三曲「御花園」(Tuillerien

第四曲「牛車」(Bydle

「漫步」

第五曲「雛鷄之舞」(Ballet des poussins dans leurs coques

第六曲「兩名猶太人哥登保與舒慕雷」(Samuel Goldenberg und Schmuyle),這是表現富裕的猶太人哥登保與貧窮的舒慕雷之間的對話。語氣傲慢的哥登保主題,由弦樂與木管的齊奏妄自尊大的開始,卑微的舒慕雷主題,由裝上弱音器的小號演奏。兩人的對話在哥登保的一聲斥喝下結束。

第七曲「里摩市場」(Limoges—Le Marche

第八曲「墓窟 羅馬時代之墓」(Catacombae Sepulchrum Romanum

第九曲「女巫的小屋」(La Cabane sur des pattes de poule

第十曲「基輔城門」(La Grande Porte de Kiev)。

本曲管樂器占有重要地位,銅管樂器更是。

而我認為銅管樂器部門一直是NSO最可能遭人批評的部分,本曲對NSO是個大考驗,不過我覺得表現得挺好,如果銅管的聲音能再金碧輝煌一些,能不那麼令人提心吊膽一些,那NSO就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樂團了。

演奏會結束後,我的靈魂還在嘉碧妲的琴音與形像之中,需要時間才能歸位。


 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user/mhchiu/playlist/6pI5BjWCdXqxFCAHJQ0ZKL?si=zRz1qKctQ6ywJ27pXut6Tg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ycho Bra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